近年来,青海省高原生态畜牧业和特色种植业实现大幅增产,但产业化程度较低的农产品却卖不上好价钱,“增产不增收”的老问题成为高原农牧民脱贫奔小康新的“拦路虎”。为突破瓶颈,西宁、海西等地政府与企业一起合作建设物流加工园区,积极布局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以提高农牧产品附加值,但记者近日调研时发现,相关规划出台了不少,建成的却不多。
深加工能力不足致增产不增收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是青海优质枸杞重点产区,2015年底枸杞产品库存量已达到近5000吨。但因全国农产品市场销售疲软和价格持续下滑,格尔木枸杞陷入“卖出难”的困境。
长期做枸杞生意的商人张卿找到了办法。他将秋季采摘的枸杞鲜果通过冷链保鲜运输在福建省反季节销售,每斤价格是枸杞干果的五倍。张卿说,好东西不是没市场,而是没找到市场。海西州农牧局副局长生柏告诉记者,全州枸杞种植面积达到42.2万亩,产量5.83万吨,如果都能走冷链反季节销售的高效路径,杞农发家致富指日可待。
但记者采访了解到,青海本地缺少大型冷链仓储物流企业,难以实现高原特色产品的规模化保鲜冷藏和冷链运输。格尔木市农牧局局长周炎山说,如果建设深加工区并配套冷链系统,即可实现农畜产品的供给侧改革,使生产加工规模化、标准化,产品市场化、高端化,将资源优势转变成价格优势。
随着生态畜牧业和特色种植业迅猛发展,因产业化程度低而导致农牧业产品附加值低的矛盾正在加剧。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是青海省较早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地区,达日县县委书记武伟说:“达日县以股份制合作社为载体的生态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值得深思的是,因深加工能力严重不足,合作社只能卖活牛羊,运输中掉膘严重,牧民力气没少费,收入却没增加。”
记者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发现了同样的问题。苏鲁乡多家牧户反映,因虫草价格下跌,他们将生产重心转移到牛羊养殖,但效益不高又使他们陷入“两难”。玉树州委副书记师存武说:“精深加工和销售产业链发育程度低,高原纯天然、营养丰富的牛羊肉制品优质不优价。”
规划物流加工园区实现资源就地转化
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深加工能力已经成为各地共识。西宁、海西、果洛、玉树等地都在“十三五”规划中部署建设农畜产品加工区。记者选择了园区建设条件相对好,辐射力较大、已有国家部委匹配项目的西宁市湟源县进行调研,以了解农畜产品加工区的建设情况。
“建设功能齐全、各环节有效衔接的农牧业产品加工园区,就是要政府‘搭台’,实现生态资源就地高效转化。”湟源县委书记马建立说。
“十三五”期间,湟源县将“打造高原特色农牧产品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园区”。专家论证认为,湟源县是前往青海牧区的必经之地,更是青海西部自然资源物产、农牧业原材料进入内地的通道,在此建加工区可辐射青海全境。
2015年9月,总投资76亿元、占地600余亩的“青海高原特色农牧产品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园区”开工建设,园区设有高原特色产品聚集、农牧产品精深加工、青藏特色产品交易、现代物流等四大功能区,预计2020年以后每年可完成工业生产总值40亿元。
园区由湟源县与企业共同建设、招商和运营。相关企业负责人陈群介绍说,园区将建立起现代物流、产品研发、线上线下销售平台等完善的产业支撑服务体系。
“未来五至十年,不论是玉树、果洛的牛羊,还是海南、海西的中藏药材、枸杞,特色农牧产品将源源不断地在此聚集,形成规模效益。”马建立说,在建的40万平方米冷链仓库可实现鲜果产品长途运输,还可通过产业链和服务链的整体营运,来提升青海农牧业产品的市场辐射能力和辐射半径。
园区建设难提速需智力支持
“园区建成后,牛羊往里一赶再一出,价钱就涨好几倍!”住在园区附近的养殖户李长利告诉记者,大家天天盼着看准的项目能赶紧干起来。
但记者在调研时发现,虽然相关规划出台了不少,但建成的园区却不多。
记者在湟源县的农牧产品深加工仓储物流园区工地看到,载着水泥的泵车一辆辆开进工地,工人们正在有序施工。“按计划,今年10月就该完成18万平方米的农牧产品精深加工车间厂房建设,明年10月建成40万平方米的保鲜冷藏仓库。”湟源县住建局局长杨启成告诉记者,上级高度重视,农牧民天天盼,工人加班加点,但任务繁重,工程进度很难保证。
马建立说:“园区还面临招商难题。由于能享受到的政策补贴十分有限,有意向入驻的企业仍在观望,他们期待享受政策范围内的税收优惠项目还需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
专业人才力量不足也成为制约园区建设的一大障碍。据了解,建设企业与青海大学于今年3月达成共同建设青海高原生态产品科研基地的合作意向,但研发人才却迟迟招聘不到。
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研究员马晓岗建议相关部门对类似的农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建设能“扶上马,送一程”,希望设立农牧业产业化融资平台有效解决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对涉农涉牧加工项目贷款给予贴息补助,实施针对性的优惠财税政策引导厂商积极加盟。
“智力支持尤其紧要。”马晓岗说,建议教育部和青海省将园区发展列入高校人才对口支援项目,支持园区设立科研基地和以“互联网+农牧业”为特色的大学生“双创”基地。同时支持园区以产业和企业为平台招揽急需人才,对园区重点人才进行持续培养和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