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中国乃至全球智慧物流的新高地?
  日期:06-29 来源: 互联网

6月11日,智慧物流研究院联合京东物流发布了“改革开放40年—粤港澳大湾区电商物流发展洞察”,以京东物流大湾区保税仓为例,2015–2017年大湾区跨境进口商品占到全国40%以上,跨境商品金额也占到全国40%以上。其中,南沙保税仓2015–2017年订单年均增速183%,订单金额年均增速224%。香港仓2017年订单同比2016年增长168%,订单金额同比增长180%。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刘胜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近年来物流行业日益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不断加大投资、财税、土地等政策组合拳,大力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业发展,涌现出较多知名的大型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

广东物流行业协会向时代周报记者提供的广东省A级物流企业名单显示,截至2017年底,广东省共有294家A级物流企业,其中广州100家、深圳129家、佛山13家、东莞14家、中山9家、珠海6家、惠州4家、肇庆1家、江门3家。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跨境通关等软连接的打通,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产业正在加速融合发展。

区域优势互补

相比国内其他地区和其他世界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横跨三个关税区、三个行政区划和三种社会法律环境,“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的格局是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业发展所面临的最大特点和优势。

内地城市特别是邻近的珠三角城市,拥有一定的土地开发空间、丰富的物流园区资源、充沛的劳动力资源等比较优势,并逐渐从早期的纯粹货仓角色转向当前更高端环节的现代物流服务发展。

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办公室副主任许景营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2017年广东省社会物流总额达到225750.4亿元,占全国的8.93%,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3023.5亿元,占GDP比例的14.49%。物流业增加值为6489.28亿元,占GDP比例的7.22%,物流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例的13.66%。

在过去的一年里,广东省共完成货运量400756万吨,同比增长7.0%;完成货物周转量28199.90亿吨公里,增长28.0%。全省进出口总值6.82万亿元人民币,广东省外贸物流占全国的24.8%。全省快递业务量为101.35亿件,同比增长32.09%,继续位居全国首位。广东邮政业业务总量、快递业务量占全国的比重超过1/4,快递业务收入占比超过1/5。

“可以看出,2017年广东省物流业运行总体平稳,社会物流总额保持上升态势,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有所回落,运行质量有所提高,物流业降本增效效果明显。”许景营说道。

“得益于粤港澳三地物流业基础禀赋、角色定位和产业优势的不同,香港港口与大湾区内其他港口各自形成了明确的分工定位。”刘胜表示,伴随着粤港澳融合发展进程加深,在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各个物流环节,粤港澳三地逐步逐渐形成优势互补、协作互动的良好关系,服务改革开放的大局。

“比如实施已久的粤港跨境货栈。”刘胜举例,这是广州海关在南沙自贸试验区首创的改革创新项目,目的是搭建起跨境货物的空陆快速通道,实现香港机场与南沙保税港区物流园区之间一站式的“空陆联运”。去年已在广州海关关区内的佛山国通保税物流中心(B型)复制推广。在这一模式下,海关叠加“粤港两地海关监管互认”“跨境快速通关”等便利措施,货物运抵香港机场后,可以直接装车安排转运至国通保税物流中心,省去了货物在香港机场和仓库、货主仓库到运输代理仓库之间的环节,最大程度降低仓储和物流成本,提高运输效率。

交通建设助力物流业发展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主要内容,其发展完善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业发展至关重要。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持续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水平,内联外通的海陆空交通运输网络逐步形成,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粤澳新通道等交通基础设施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客运、货运总量占全国比重均超过35%。

“一般来说,全球物流枢纽必须具有一种连接世界的能力,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全球物流枢纽,其连接世界的能力要非常强,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才能通过其中转分拨到世界各地。可以说,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全球物流枢纽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刘胜表示。

《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将建立快速交通系统作为未来大湾区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致力于加快城市高快速路网和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增强城市间的联通能力及对外辐射能力。

同时广东“十三五”规划显示,预计2020年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达到5500公里,其中高快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2000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2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万公里;内河三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400公里。

一直备受关注的港珠澳大桥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企业也是利好。今年1月中旬,香港特区政府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向媒体表示,粤港澳三方政府已达成共识,港珠澳大桥三地口岸自开放通行之日起,将实施24小时通关。港珠澳大桥口岸将实施“三地三检”模式,三地的口岸均位于各自属地内,并由三地政府各自负责设立。

行内人士指出,港珠澳大桥开通为期不远,香港和深圳物流和货代将可以直接通过该大桥将货物运送到香港机场或港口,节省的运输成本幅度达三成多,有利于香港和深圳的物流和货运代理利用港珠澳大桥拓展物流业务。

“粤港澳大湾区通过打造一个面向全球的综合物流的通道和网络体系,有利于形成功能完备、及时可靠、通关便利、流转顺畅、经济高效、海陆空并进的全球门户和全球枢纽,进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刘胜表示。

打造世界级湾区供应链

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的供应链物流问题依然存在,“具体来讲有四个方面,”刘胜指出。

一是粤港澳大湾区内存在政策体制差异,粤港澳三地在物流通关政策、供应链金融政策、物流业准入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对于大湾区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带来了挑战;二是大湾区内缺乏物流信息共享衔接机制和大数据平台支撑,由此可能会导致物流体系低效率运转;三是湾区内物流企业协作水平不够高,不利于促进大湾区物流业的错位发展与协作能力。四是大湾区物流业健康发展的法律及营商环境协同性还不够,物流技术标准不统一,在过关时可能会面临标准不一带来商品滞留等问题,降低了物流效率。

“智慧物流是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的方向。”刘胜表示。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进步,实现仓储、分拣、运输、配送、客服全供应链环节的“无人化”或者“智能化”,对企业降本增效、改善用户体验意义重大。“目前,京东、亿航以及华为等企业正在大力推进无人化的进程。随着智慧物流领域的不断创新和突破,未来大湾区有望形成国际智慧物流网络生态圈,打造中国乃至全球智慧物流的新高地。”

为了构建与世界级湾区相匹配的供应链,刘胜认为,一方面,需要供应链企业具备前瞻性、全球化、特色化的战略视野,能够紧跟国家和大湾区发展规划并结合企业自身优势实力,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合理布局,专业服务,良性竞争,从而更好地帮助企业提升效益与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成为全球物流枢纽,构建世界级供应链,也需要推动粤港澳三地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和公共政策等方面的融合协同,破除行政区划壁垒和阻碍,实现粤港澳三地供应链产业的融合发展、错位发展和物流要素自由流动。